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5年底,累计装机容量约4300万千瓦,超过德国居于全球第一。
目前售电侧工业用电的普遍价格在0.70.8元/千瓦时,有些甚至更高。去年,国家专门启动了光伏领跑者计划,目的是为了鼓励技术创新。
预计到2025年光伏发电达到0.5元/千瓦时甚至0.45元/千瓦时,实现平价上网毫无压力,届时与常规化石能源展开一场硬碰硬竞争。过去的三年里,我国光伏发电连续三年新增装机容量全球排名第一。如果在分布式条件下,只要光伏发电能够达到0.6元/千瓦时,就意味着实现了平价。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透露,我国将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初步考虑制定差异化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并伴随产业技术进步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的思路已明确表示,2020年将实现风光发电的平价上网。
并且,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均处于领先地位。光伏发电面世以来,尽管因为绿色环保等因素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潮流代表,却始终难破成本瓶颈,也让光伏有了曲高和寡的意味,不能生存在政策造就的温室里,难以走进充满着风风雨雨的现实环境里接受挑战。取消补贴光伏企业能不能活如果取消补贴,光伏企业会怎么样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几年光伏电站装备成本下降,目前每千瓦时成本已经降至0.6元左右,但相对于中国大规模采用的燃煤火电仍然缺乏竞争优势。
但光伏电站建设快速增加的同时,弃光现象严重、补贴资金缺口扩大已经成为突出问题,且有可能带动光伏制造端产能进一步扩大,业内已多次发出第二次光伏泡沫或将来临的预警信号。如果以补贴后甘肃0.8元每千瓦时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计算,光伏理论收益率却显得过高。企业在获得光伏电站建设土地的同时不得不满足地方提出的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等各类要求,投资建设电站的企业变成了这些资源持有者眼里的唐僧肉。可以预测,若大幅取消补贴,光伏电站装备制造产业链上的绝大多数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可以说,没有补贴就没有国内巨大的光伏市场。最新消息是,2015年,A股光伏上市公司实现全部盈利,其中东方日升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381.56%。
究其原因,虽然我国理论上能够建设光伏电站的地面、建筑面积巨大,但是由于土地属性、并网条件等制约,能够方便、适宜建设电站的土地却逐渐成为紧缺资源。这并非第一次谈及取消光伏补贴,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曾释放信息,探索形成符合实际的光伏商业模式,逐步降低发电成本,力争2020年光伏发电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在国家对光伏相关补贴政策的鼓励下市场被迅速激活,2014年全国光伏产业整体回暖,全年光伏发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805万千瓦,同比增长60%。一年多来,全国多地已经开展电改综合试点。
初步考虑制定差异化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并伴随产业技术进步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企业满足这些要求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变相提高了光伏电站的投资成本,增加了企业对补贴的依赖。对分布式光伏项目,实行按照全电量补贴的政策,每千瓦时补贴0.42元。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光伏电站设备成本下降的同时,其他的成本却在上升。
侯守礼表示,未来会逐步将直接制定分资源区标杆电价转为制定价格形成规则,即上网标杆电价由当地燃煤机组上网标杆电价(含脱硫、脱硝、除尘)或市场交易价格加定额补贴两部分组成,将现有差价补贴向定额补贴转变。业内人士表示,光伏产业发展初期补贴是必须,最终取消补贴也是必然。
以光照资源充足的甘肃为例,燃煤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为每千瓦时0.2978元,不足光伏发电成本的一半。如今,同样的剧目或在光伏电站领域重演。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因此世界各国在其发展初期都给予适当补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电价处负责人侯守礼公开表示,中国将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建立补贴逐步下调机制。若按照逐步取消,光伏企业或能丢掉补贴拐杖良性发展。换言之,补贴决定着光伏电站的生死,更决定着背后巨大的光伏电站装备制造产业链。中国也不例外,对地面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分别实行标杆电价和直接补贴。2000年前后,以施正荣为代表的海归洋人纷纷回国,成为太阳能光伏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13年8月,为促进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于光伏电站,根据各地太阳能资源条件和建设成本,全国分为三类资源区,分别制定了电价标准。未来,如果补贴逐步取消,能让火热的光伏市场回归理性发展吗?或者说光伏企业能活下来吗?补贴有多大作用毫无疑问,对于新兴产业来讲,补贴的作用至关重要,光伏产业就是一个典型。
虽然在2000年初,中国光伏产业依靠外部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但是2010年以后随着欧美市场的萎缩而逐步进入低谷期。2005年尚德电力在纽交所上市,施正荣因此身价暴增,成为中国首富。
同时,优化光伏电站投资环境,降低企业外部成本。但目前以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与燃煤机组标杆电价之间的价差,作为光伏发电补贴额度的形成机制与电力市场化改革难以衔接。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对记者说:光伏补贴应按照产业需要和对投资者吸引情况来确定,多了少了,都不合适。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降的背景下,西部光照资源充足的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弃光现象,部分地区弃光比例达到50%,使企业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消纳困难也是造成补贴难以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要进一步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光伏电站装备成本。
好景不长,从2010年开始欧美等国先后对中国光伏提起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诉讼,过度依赖外需的中国光伏制造端全面跌入低谷,国内知名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遭受重创,最终走向了破产重组。除了补贴形成规则必须调整外,逐步取消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近年来,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激励下,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
除了光伏本身外,应该将煤电等电源的外部环境成本核算纳入电价成本,提高电价,这样光伏平价上网的进程就要快很多。与以往不同的是,众多国企也进入光伏发电领域且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
毋容置疑,如果不依靠国内市场,这样的业绩肯定无法实现,而补贴是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电站本身外,国家鼓励发展光伏电站,一个重要原因是促进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调整已迫在眉睫如果说光伏发电补贴短期难以取消,但调整已经迫在眉睫。这就意味着,没有补贴光伏电站每发一度电要亏超过0.3元,资本肯定不会关注这样的生意。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电价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何尽快促使综合成本下降是减少补贴的关键。
光伏电站因长达25年且超过10%的稳定内部收益率受到资本的追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到20252030年,光伏有望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届时补贴有望取消。
截至2015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
评论留言